说实话,第一次在音乐APP上刷到《妈妈让我戴上避孕套》这首歌时,我脑子里“嗡”的一声,心想这年头为了博眼球,歌名都这么“虎”了吗?带着一丝猎奇和两分审视,我点了播放。
结果,几分钟后,我,一个自认泪点挺高的糙汉子,眼眶子竟然有点发烫。
这歌火得一塌糊涂,朋友圈里到处是感动转发,评论区里全是“神仙妈妈”“羡慕了”“听哭了”。可我总觉得,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些东西被我们刻意忽略了。我们像一群在沙漠里渴了三天三夜的旅人,突然看到了一滴水,便激动地将其奉为甘泉,却忘了思考我们为何身处这片一望无际的沙漠。
那句“妈妈让我戴上避孕套”,与其说是赞歌,不如说是耳光
我们为什么会为这首歌感动?答案简单得让人心酸:因为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太稀缺了。
歌词里那位母亲,没有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没有“女孩子要自爱”的陈词滥调。她只是平静地,甚至带着点“不耐烦”的口吻,把一个避孕套塞给孩子,告诉他/她:“去耍吧,保护好自己。”
这哪里是在谈“性”?这分明是在说“爱”!一种抛开了所有社会偏见、抛开了所谓“面子”的,最原始、最纯粹的爱。这种爱,务实到甚至有点“粗鲁”,却也强大到足以抵御世间一切未知的风险。
然而,我们集体为此高潮,恰恰反衬出现实的荒诞。这首歌就像一面锐利的照妖镜,照出了无数家庭在“性教育”这块遮羞布下的窘迫与虚伪。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好好学习,不准早恋”,仿佛青春期的萌动是什么洪水猛兽。我们的父母,宁愿我们从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渠道获取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错误的信息,也不愿坦然地和我们谈一谈身体、欲望与责任。
所以,当一首歌把这种本应是“育儿常识”的场景唱出来时,我们才会如此震惊,如此感动。这份感动,一半是为人家的开明,另一半,是为自己的缺失。这一声声“破防了”,与其说是赞歌,不如说是打在我们每个人脸上火辣辣的耳光。
别光顾着转发,你敢把这首歌当面放给你妈听吗?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听完歌,反手就是一个转发,配文“值得所有父母学习”。
得了吧,伙计。你敢当着你爸妈的面,把这首歌外放出来吗?你敢在家庭聚餐时,探讨一下歌词里的情景吗?
恐怕大多数人,也就只敢在自己的赛博空间里,进行一场虚无的“精神胜利”罢了。
这首歌不是让你拿去“教育”你父母的工具,更不是你显示自己思想进步的社交货币。它是一道拷问,直击灵魂的拷问。它问的是:我们这一代,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观念开放的同时,是否也继承了上一辈在现实中面对此事的懦弱与逃避?
我们转发,我们点赞,我们热泪盈眶。然后呢?关掉手机,生活照旧。那张“遮羞布”依旧严严实实地盖在那里,谁也不敢去揭。我们害怕尴尬,害怕冲突,害怕那句“小孩子家家懂什么!”的呵斥。
说白了,我们感动于别人的勇敢,却吝于付出自己的实践。这才是这首歌爆火背后,最值得玩味的黑色幽默。
那个“避孕套”,是爱最后的铠甲
抛开那些社会批判,让我们回到爱本身。
我想,这首歌真正触动人心的,是它重新定义了一种亲子之爱。
在东亚的文化语境里,爱总是沉重的,是“我为你好”的控制,是“望子成龙”的期盼。而歌里的母亲,给出的爱却是轻盈的。她似乎在说:“你是独立的个体,你有权利去体验、去爱、去探索这个世界,我无法替你走完所有路,但当风雨来临时,我愿意为你披上这最后一件铠甲。”
那个避孕套,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物理意义。它是一个象征,一个图腾。它象征着理解、尊重与守护。它告诉孩子:你的欲望是正常的,你的探索是被允许的,但你的安全,是我最深的牵挂。
这,或许才是《妈妈让我戴上避孕套》这首歌,给这个时代所有为人父母者,和终将为人父母的我们,上的最深刻的一课。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把孩子养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是给予他们直面风雨的勇气和装备。
所以,下次再听这首歌时,除了感动,或许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那件名为“爱”的铠甲,我们准备好了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