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年了,怎么还在为“装修工老刘林雪苏雅晴”这样的故事上头?
点开网页,刷到短视频,总能看到这个组合。一个貌不惊人、满身灰尘的装修工“老刘”,身边却围绕着林雪、苏雅晴这种光是听名字就觉得不食人间烟火的绝色佳人。一个在CBD之巅指点江山,一个在名流晚宴笑靥如花,然后,她们都对老刘情有独钟。
是不是觉得这剧情离谱得就像往泡面里加了一整根澳洲龙虾?但你还真别说,无数人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只是因为故事够“爽”吗?我看没那么简单。
一、老刘这碗“迷魂汤”,专治你的“不甘心”
说白了,《装修工老刘林雪苏雅晴》这类故事,就是一剂精准投喂的“精神味精”。
你我皆是凡人,每天挤着早晚高峰的地铁,对着电脑屏幕敲敲打打,为了几两碎银,被客户、被老板折磨得像条狗。回到家,看着那不见涨的工资条和蹭蹭涨的房价,心里那股子“不甘心”是不是时常翻江倒海?
这时候,老刘出现了。他比我们大多数人起点还低——一个装修工,社会链条末端的存在。可他呢?偏偏就走了狗屎运,不,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他用最朴素的劳动人民的“真诚”和“善良”(当然,还得加上作者暗搓搓给的隐藏技能),一举击穿了阶级的壁垒。
林雪这样的冰山女总裁,见惯了虚情假意的商业互吹,突然被老刘一口大碴子味的真心话给“整不会了”,觉得这男人好单纯好不做作,跟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好不一样。苏雅晴那样的温柔解语花,厌倦了豪门子弟的肤浅与算计,结果被老刘修水管时专注的眼神、额头上的汗珠给迷住了,觉得这才是“男人的魅力”。
你看,这套路是不是拳拳到肉?它压根就不是写给那些真正的“人上人”看的,它就是为每一个在格子间里、在脚手架上、在奔波路途中,感觉自己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人量身定做的。老刘的每一次逆袭,都像是替屏幕前的你我,给了现实一记响亮的耳光。这口恶气出的,能不爽吗?
二、林雪与苏雅晴:是梦中情人,还是工具人?
聊完了老刘,我们再来品品林雪和苏雅晴。
这两个女性角色,完美得就像AI绘图一键生成的。一个冷艳,一个温婉;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家世显赫。她们几乎满足了男性对于完美伴侣的所有幻想。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她们的存在,似乎只有一个目的——证明老刘的成功。
她们的欣赏、她们的爱慕、她们的倾心,都成了老刘从一个“装修工”蜕变为“龙傲天”的勋章。她们仿佛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两个顶级的“奖杯”,等着老刘来领取。
我这么说,不是要搞什么男女对立。而是想戳破一个真相:在这类故事的底层逻辑里,女性,特别是优秀的女性,往往被不自觉地“物化”了。她们的价值,需要通过男主角的“征服”来最终定义。
这背后,藏着一种更深层的社会焦虑——一种对于“成功”的狭隘定义。仿佛一个男人,只有赚到足够多的钱,拥有足够高的地位,并得到足够优秀的女性的青睐,才算得上是“功德圆满”。老刘的故事,恰恰就是对这套成功学模板最赤裸裸的复刻和献媚。
三、别光顾着“爽”,多品品这背后的“苦”
所以,当我们在为“装修工老刘林雪苏雅晴”的故事拍案叫绝时,我们到底在为什么叫好?
我们为老刘的奇遇叫好,何尝不是在哀叹自己现实中的“无奇遇”? 我们为他轻松俘获美人心而激动,何尝不是在折射自己情感世界里的“一地鸡毛”?
“人人皆笑老刘,人人皆想成为老刘。”
这才是这类爽文最核心的魅力,也是它最悲哀的地方。它像一张巨大的网,精准地捕获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情绪:对现状的不满,对上升通道的渴望,以及对不确定未来的焦虑。
下次,当你再刷到这样的故事时,别光顾着一头扎进去,跟着老刘一路砍瓜切菜。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口“精神味精”虽然鲜美,但它能真正填饱你的肚子吗?
爽过之后,地铁该挤还得挤,报告该写还得写。童话终究是童话,它能暂时麻痹你,却无法解决你真正的问题。
真正牛逼的,从来不是在虚构的世界里跟着老刘这样的角色体验人生巅峰,而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像个爷们一样,拿起工具箱,把自己的生活,装修得漂漂亮亮。不是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