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但”?我看是“扯淡”!一帮人跑来问我,说要一套大但人文艺术作品欣赏方法。我一听就火大。怎么,你当这是刷题呢?还想要“方法”?是想要一本秘籍,背会了就能在画展上谈笑风生,显得自己特有文化?

省省吧。
我混迹网络这么多年,看透了。太多人根本不是在“欣赏”,是在“表演”。他们对着一堆看不懂的线条、一堆血红的色块,举着手机拍个不停,然后配上从别处抄来的、连自己都读不通的“深度解析”。
这叫欣赏吗?这叫糟蹋。
你跑去看一个“大但”的作品——那些被主流骂、被市场嫌,但又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玩意儿。你跑过去,第一件事是看旁边的说明牌:“哦,原来作者是想表达后工业时代的异化……”
你“异化”个头啊!
作者都气活了。他“大但”地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揉碎了、摔你脸上,你却在旁边捡起说明书,研究这坨“碎肉”的成分表?
别扯“方法”,先做个“活人”
真想搞懂那些“大但”的玩意儿,就别把自己当学生,把自己当个喘气儿的、有情绪的“人”。你那些所谓的“方法论”,在真正的艺术面前,一文不值。
1. 扔掉你的“标准答案”谁告诉你美就是对称、就是和谐了?那些“大但”的作品,很多时候就是来打碎你那套“标准”的。它让你不舒服、让你恶心、让你愤怒。你非要用“美不美”去套它,不就是自讨没趣?
2. 相信你的“第一感觉”你看到一幅画,第一感觉是“压抑”,是“想吐”。OK,恭喜你,你已经入门了。别去压抑这种感觉,别急着去搜“正确答案”。抓住它!问问自己,为什么压抑?是那个颜色,还是那个造型?
这种直觉,比你背一万句“大师语录”都管用。艺术不是知识点,艺术是共振。
3. 允许自己“看不懂”这不丢人。真的。“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这才是最真实的欣赏。那些非要装“全懂”的,才是最大的笑话。承认自己“不懂”,你才有空间去“感受”。
“欣赏”个屁,去“对话”!
别再用“欣赏”这个词了,姿态太高,太“装”。换个词,叫“对话”,或者叫“互殴”。
那些“大但”的作者,都是偏执狂、都是疯子。他们把自己的痛苦、狂喜、绝望,用尽全力砸进作品里。
你,作为一个观众,你的任务不是去“理解”他,而是去“回应”他。
他朝你扔了一块石头(作品),你被砸疼了。
你的“疼”,就是你俩的连接点。
你没必要分析这块石头的“飞行轨迹”和“材质”。
所以,真正的大但人文艺术作品欣赏方法是什么?
就是你带着你活了几十年的所有经验、所有偏见、所有伤口,站到那个作品面前,老老实实地“挨”它那一刀。
被刺痛了,被点燃了,或者……毫无感觉。 无论哪种,都是你最真实的收获。这比你在网上当复读机,高明一万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