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的这“一曲”又“二曲”再“三曲”,咱听腻了没?

老实说,每次从电影院出来,尤其是在看完一部被吹上天的国产大片之后,我总有一种复杂的情绪,一半是肾上腺素飙升后的空虚,另一半是想找个地儿狠狠吐槽的冲动。这种感觉,就像在听一首无比熟悉的交响乐,你知道它什么时候激昂,什么时候转场,什么时候该给你一记重锤,什么时候又该煽情催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国产电影的一曲二曲三曲。

国产电影的这“一曲”又“二曲”再“三曲”,咱听腻了没?

但这调子,听多了,真的有点腻,甚至有点EMO了。

一曲:高歌猛进,是打了鸡血还是虚火上升?

还记得那“一曲”奏响时的盛况吗?票房数字跟坐了火箭似的,从几亿到十几亿,再到“我靠,五十多亿!”。一时间,我们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好莱坞密码。《战狼》的硬汉柔情,《流浪地球》推着家园跑路的悲壮,还有《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怒吼……每一声,都敲在我们那颗渴望文化自信的心坎上。

那段时间,影院里人声鼎沸,网络上普天同庆。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就能跟世界顶级电影工业掰手腕了。大家伙儿都跟打了鸡血一样,觉得国产电影的春天,不,是盛夏来了!这“一曲”,高亢、激昂,充满了力量感,像一壶烈酒,灌得人满面红光,豪情万丈。但酒醒之后呢?是飘飘然上了头,还是只剩一地鸡毛的虚火?

二曲:一地鸡毛,是创作的阵痛还是资本的“骚操作”?

高潮过后,总得有点间奏吧?可惜,我们的“二曲”往往不是悠扬的慢板,而是一段让人脑仁疼的噪音。

跟风之作如过江之鲫,一部科幻火了,瞬间冒出十几个“宇宙”;一部喜剧成了黑马,所有演员都开始挤眉弄眼,硬挠观众的咯吱窝。更别提那些被资本硬塞进来的“面瘫脸”流量明星,他们用一个表情演完了整部戏,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看,我贵,但我真的不会演戏。

于是乎,“烂片”这个词儿又被我们挂在了嘴边。我们开始怀念姜文的痞气,宁浩的疯狂,甚至开始考古那些尘封已久的老电影,试图在那“高山流水”的年代,寻回一点“知音”的慰藉。这“二曲”,充满了变调和杂音,是成长的烦恼?是创作的阵痛?我看,更像是资本的一系列“骚操作”—他们不在乎艺术,只在乎报表;他们不关心故事,只关心流量。所谓的“电影工业”,听起来高大上,可别最后只剩下“工业”,没了“电影”啊!

三曲:调子起了,是新生的序章还是熟悉的返场?

就在我们快要心灰意冷,准备“退票离场”的时候,“三曲”的调子,又幽幽地响起来了。

可能是某部现实题材的电影,突然戳中了社会痛点,引发全民热议;也可能是某位新锐导演,用一部小成本的片子,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于是,朋友圈里又是一片“YYDS”的赞美,大V们又开始撰文分析“国产电影的新希望”。我们这些观众呢,就像被渣男伤透了心却又忍不住回头的前任,嘴上骂骂咧咧,身体却很诚实地又一次买好了票。

可是,冷静下来琢磨琢磨,这所谓的“三曲”,到底是一段全新的乐章,还是那“一曲”的变奏返场?我们是不是又一次陷入了“希望—失望—再希望”的循环?那些真正限制我们想象力的“镣铐”,真的被挣脱了吗?还是说,我们只是学会了“戴着镣铐跳舞”,并且跳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心安理得?

这第三支曲子,到底是新生,还是回响?我不敢断言。

说真的,作为一名观众,我的要求不高。我不需要每一部电影都去“开天辟地”,也不需要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影史经典”。我只是想在两个小时的黑暗里,看到一个真诚的故事,感受一些真实的情感,获得一点哪怕微不足道的思考。

国产电影的这首交响乐,还在继续演奏。只是我们这些听众,早已不再是那个只会被高音和重鼓震撼的小白了。我们听得出哪个音符是发自肺腑,哪个节拍是敷衍了事。

这一曲二曲三曲的循环,或许还会继续。而我们,依然会坐在台下,一边默默吐槽,一边又在心底里,固执地等待着,等待那一支真正能让我们热泪盈眶,而不是仅仅让耳朵轰鸣的旋律。


作者头像
奥客闲聊一刻创始人

上一篇:宝宝,求你了今晚不戴那顶小雨伞了好不好?
下一篇:已是最新文章

发表评论